中農城投(九江)農副產品直批電商綜合物流博覽園
投資建設規模:
1.項目用地約200畝、項目總投資約8億元 2.項目用地約80畝,項目總投資約8億元 建筑總面積約20-40萬平方米
九江柴桑區概況
柴桑區位于江西省北部,長江中游下段南岸。東倚廬山,南鄰廬山市(星子)、德安,西毗瑞昌,北與湖北廣濟、黃梅和安徽宿松隔江相望,中插九江市城區,使區境分成東、西兩部分。地理坐標為北緯29°21′~29°51′、東經115°37′~116°15′之間。東西廣62千米,南北袤57千米,總面積873.33平方千米,占全市總面積4.64%。區沿沙河街,按鐵路里程南距省會南昌116千米,北距九江市城區19千米。
早在新石器晚期,境內便有先民聚居。
夏、商、西周地處荊、揚二州界。春秋為吳之西境,楚之東境,俗稱“吳頭楚尾”。戰國初屬吳,繼屬越,后屬楚。
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)統一全國,分天下為三十六郡,地屬九江郡。楚漢相爭,先屬英布九江王國,后改淮南王國。
漢高祖六年(前201),始置柴??h,隸豫章郡。新莽改郡名九江,縣曰九江亭。東漢復舊稱。
三國魏黃初二年(221),孫權置武昌郡,柴桑為之屬。
晉元康元年(291),割揚州之豫章、鄱陽、廬陵、臨川、南康、建安、晉安和荊州之武昌、桂陽、安成合十郡,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。永興元年(304),分廬江之尋陽、武昌之柴桑二縣合立尋陽郡,治尋陽縣(西漢置,治所在今湖北省黃梅縣西南,其轄區一部跨入江南),屬江州。永嘉元年(307),北民流入,境內增僑置九江縣,不久廢入尋陽縣。東晉咸和(326~334)中尋陽郡、縣移治柴桑鶴問寨。義熙八年(412),省尋陽縣入柴??h。
南北朝宋元嘉元年(424),廢歷陵縣并入柴??h。梁太清二年(548),分柴桑置汝南僑縣,同屬江州尋陽郡(移郡治柴桑之湓口城)。太平二年(557),立西江州,領尋陽及四僑郡。陳天嘉六年(565),罷西江州,尋陽郡還隸江州。
隋開皇九年(589),廢郡及柴桑、汝南縣,復立尋陽縣(治湓口城),十八年(598)改為彭蠡縣,直隸江州。大業二年(606),廢江州改置江州郡。三年,江州郡改為九江郡,改彭蠡為湓城縣。
唐武德四年(621),廢郡復州,分湓城置潯陽縣,五年又分湓城置楚城縣,皆隸江州。武德八年(625)廢湓城,貞觀八年(634)廢楚城,俱入潯陽縣。天寶元年(742年),改江州為潯陽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,復改郡為州。
五代十國楊吳乾貞元年(927),升潯陽蒲塘場為德安縣。南唐升元三年(939年),江州設奉化軍,改潯陽為德化縣屬之;升潯陽赤烏場為瑞昌縣。
宋初,德化縣屬江州潯陽郡。是州,開寶八年(975)降為軍事,大觀三年(1109)升為望郡,初隸江南路,天禧四年(1020)改隸江南東路,建炎元年(1127)升定江軍節度。建炎二年,置江州路,以州屬焉。紹興二年(1132),江州路省,江州改隸江南西路。
元至元十二年(1275年),于江州置江東西宣撫司,十三年改為江西大都督府,十四年升江州路,德化縣先后分屬司、府、路。江州路先隸江西等處行中書省,十六年改隸黃蘄等路宣慰司,二十二年復隸江西行省。至正二十一年(1361),朱元璋攻下江州,改江州路為九江府,德化縣屬之。明洪武九年(1376),改江西行省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,全省分五道,九江府隸九江道。
清康熙二十一年(1682年),改道名分巡兼分守九江道,雍正九年(1731)為分巡廣饒南九道。咸豐四年(1854)三月,太平軍改湖口為九江郡,以九江府為江西省,德化縣在其轄下。太平天國失敗,清復原制。
民國初,廢府存道,全省劃四道。1914年(民國3年)1月,因避福建、四川轄縣之同名,改德化為九江縣,隸贛北道(6月改稱潯陽道)。1926年,廢道,直隸江西省。1927年3月,縣城區另設九江市政廳,次年改稱市政府,1930年10月撤銷并入縣。1934年6月,重設九江市政委員會,1936年裁入縣。1932年,全省分設13個行政區, 1935年4月減為8個行政區,1939年冬增至11個行政區, 1942年8月調為9個行政區,縣先后隸屬第三、第五、第九和新的第九行政區。
1949年5月17日,九江解放。6月4日,城區潯陽鎮成立九江市人民政府;15日,成立九江縣人民政府,隸江西省人民政府九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(后改稱九江地區行政公署)。1959年1月,撤縣并市,1961年9月復分治。1983年7月,撤地并市,實行市管縣體制,九江縣隸屬九江市。
2017年8月24日,江西省人民政府發文,經國務院8月21日正式批復九江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事項,正式撤銷九江縣,設立九江市柴桑區,以原九江縣的行政區域為柴桑區的行政區域。